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发表说说 > 释然说说 > 本文内容

这是一对“神经病”的故事

发布时间:2025-09-10 09:00:01源自:http://www.yxinns.com作者:QQ签名阅读(164)

这是一对“神经病”的故事

**题记**

“神经病”不是贬义,而是两个灵魂在世俗中倔强生长的注脚。

**引言**

那年春天,教室后排的座位被两个“异类”占据。一个总把课本叠成纸飞机,另一个在数学课上对着窗外的麻雀计算飞行轨迹。老师说他们“不务正业”,同学笑他们是“神经病”。可正是这对“神经病”,在喧嚣的青春里,用荒诞的默契编织出最真实的温暖。

**本论1**

他们的“神经病”始于一次意外。那天,我正为物理试卷发愁,突然被一只纸飞机砸中额头。抬头看见邻座的林浩,他正用铅笔在草稿纸上画着复杂的几何图形,嘴角还挂着狡黠的笑。我气得要发作,他却递来一张纸条:“你的重力加速度公式写反了,我帮你算对了。”后来才知道,他总在课间把课本折成纸飞机,却从不扔向同学,只飞向窗外的树梢。

而林浩的“神经病”更让人哭笑不得。他曾在数学课上突然站起来,说:“老师,这道题的答案是12只麻雀,因为它们的翅膀面积加起来刚好能撑起我的理想。”全班哄堂大笑,他却认真地掏出笔记本,一页页展示他用三个月观察麻雀的记录。直到那次月考,我无意中发现他的草稿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物理公式,才明白他不过是把兴趣藏进了“神经病”的壳里。

**本论2**

他们的“神经病”在一次班级活动中彻底暴露。那天,班主任宣布要举办“最奇特才艺大赛”,林浩立刻举手,说要表演“用数学公式写诗”。他一边推导圆周率的无限不循环,一边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:“π的无限不循环,像我们无法被定义的友情。”全班哗然,我却忍不住鼓掌。

而我的“神经病”也在此刻被揭穿。当林浩在台上背诵《荷塘月色》时,我偷偷把他的数学笔记藏进抽屉,又在下课后用纸飞机投递他最爱的诗句。我们像两个在世俗中叛逆的精灵,用荒诞的方式守护着对知识的热爱。直到那次期末,林浩在物理竞赛中拿了奖,我却因“不务正业”被班主任约谈。那一刻,我们终于明白,所谓的“神经病”,不过是不愿被规训的自由。

**结论**

如今回想,那对“神经病”早已散落天涯。林浩成了天文馆的讲解员,而我成了图书馆的管理员。我们依然保持着各自的“病态”:他总在讲解行星运行时念叨“牛顿的苹果是哪一年掉的”,我仍在整理书籍时用纸飞机传递诗句。或许真正的成长,不是学会顺从,而是让“神经病”成为照亮彼此的星光。

**场景**

初春的午后,阳光像融化的蜂蜜般黏在课桌上。我盯着窗外的梧桐树,看一群麻雀掠过枝桠,突然发现林浩正用圆规在课本上画着螺旋线。他的手指沾着橡皮屑,像在雕刻某种神秘的符号。

**初遇**

那天,我刚转学来,正为新环境的陌生发愁。林浩却像只好奇的麻雀,突然从后排探出头,把一张画满公式的纸片塞进我书包。他笑着说:“你的物理老师说你太安静,我帮你补补课。”我愣住,看着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“π=3.1415926535…”的瞬间,突然觉得这个“神经病”或许藏着什么秘密。

**波折**

他们的“神经病”在一次自习课上爆发。林浩把数学课本折成纸飞机,却在飞过我的桌角时被我抓住。他一脸懊恼,我却盯着他手心的公式,突然发现那是我上周做错的题目。我问他为什么用数学解诗,他反问:“你为什么用纸飞机送答案?”那一刻,我们像两个被误解的异乡人,隔着公式与纸飞机的对峙,却在彼此眼中看到了相似的叛逆。

**顿悟**

直到那次校园文化节,林浩在舞台上用数学公式写诗,我却在后台偷偷把他的笔记藏进抽屉。当灯光亮起,他念到“π的无限不循环,像我们无法被定义的友情”时,我突然明白,所谓的“神经病”,不过是用另类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热爱。我们相视一笑,仿佛在喧嚣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频率。

**余韵**

如今,那对“神经病”早已成为彼此生命中的微光。林浩在天文馆用数学解构星空,而我在图书馆用诗句丈量时光。他们的“病态”从未消失,却在岁月中沉淀成一种独特的默契。或许,真正的正常,是让“神经病”成为自由的翅膀,而非束缚的枷锁。

欢迎分享转载→ 这是一对“神经病”的故事

用户评论

© 2013-2018 - QQ签名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17268号-9收藏本站 - 网站地图 - 关于本站 - 网站公告 - 合作申请

闽ICP备2021017268号-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