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11-16 08:00:02源自:http://www.yxinns.com作者:QQ签名阅读(105)
三下乡支教:在爱与希望中成长,镜头与文字:记录青春与深情的瞬间,邵阳学院2025年三下乡(十一):知识下乡,青年之声
**捕捉下乡课堂内外的感动瞬间**
**场景:**
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,洒在青石板铺就的村道上。蝉鸣声与远处稻田里的蛙叫交织在一起,空气中浮动着稻花的清香。我背着行囊,踩着沾满露水的泥土走进这座被群山环抱的小村庄,脚步声在空旷的街道上回荡。村口的老槐树下,几个孩子蹲着玩泥巴,看到我时,眼神中闪过一丝好奇。村小的教室是两间斑驳的木屋,墙上贴着褪色的奖状,黑板边沿的裂缝里还嵌着几片干枯的粉笔灰。课桌歪斜地摆放着,有的甚至缺了桌角。教室里飘着旧书纸张的气息,混合着窗外飘来的炊烟味,仿佛在诉说着这座村庄的岁月沉淀。阳光透过窗棂斜斜地洒进来,照亮了讲台上那本被翻旧的语文课本,也照亮了我即将开始的三下乡之旅。
**初遇:**
第一堂课,我站在讲台上,看着台下四十多双眼睛。孩子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,有些还带着草编的草帽,脸上沾着泥土。他们的眼神中没有怯意,却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疏离。我清了清嗓子,准备讲《荷塘月色》,但刚开口,教室里便响起一阵哄笑。原来他们对“月色”这个词感到陌生,甚至有人用方言模仿“月色”的发音。我意识到,这不仅是一次教学,更是一场文化的碰撞。为了拉近距离,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轮弯月,又用手指在空中比划着“荷塘”的轮廓。孩子们渐渐安静下来,有人用树枝在地上画着,有人悄悄翻动课本。当我说到“月光如流水一般,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”时,教室里突然响起一阵轻声的模仿,仿佛整个村庄都沉浸在这段文字里。那一刻,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,原来知识的传递,可以如此简单而深刻。
**波折:**
然而,真正的挑战在午后悄然降临。那天,我带着孩子们到村后的稻田里观察植物,想让他们理解“荷塘”与“稻田”的联系。可当我在田埂上讲解时,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突然指着远处喊:“老师,你的白衬衫被蚊子咬了!”我低头一看,后颈上确实有几道红肿的痕迹。孩子们哄笑起来,有的甚至用方言说“蚊子专门咬老师”。我强忍着痒,继续讲解,却发现他们的注意力早已被田间的蝴蝶和蚂蚱吸引。更让我无奈的是,有个男孩偷偷把课本折成纸飞机,飞过我的肩膀,落在了稻田里。我追着纸飞机跑了几步,却在弯腰捡起时,发现他悄悄在课本空白处画了一只小兔子。那一刻,我愣住了,原来孩子们并非抗拒学习,而是用他们的方式表达着对知识的渴望。我蹲下身,捡起那张纸飞机,轻声说:“谢谢你,我会把这只小兔子画在黑板上。”孩子们的笑声重新响起,却带着一丝期待。
**顿悟:**
傍晚的课堂上,我决定改变教学方式。我拿出随身携带的素描本,画下孩子们的笑脸,画下他们用树枝在地上写的字。当我说到“文字是心灵的窗户”时,一个男孩突然站起来,指着我的素描本说:“老师,你的画里有我们的影子。”我一愣,随即发现他画的那只小兔子,正蹲在田埂上看着我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,而是双向的对话。孩子们用他们的纯真和创造力,教会我如何用更贴近他们的方式传递知识。我开始在课堂上加入更多互动,比如让孩子们用方言朗读课文,或者用泥土捏出他们心中的“荷塘”。他们的眼神不再躲闪,而是充满了好奇与信任。我看到一个女孩在课后偷偷把我的素描本藏在了课桌里,又在第二天清晨悄悄放回我的讲台上,还多了一张她画的“月亮”。这种无声的交流,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教育的温度。
**余韵:**
离村的那天,天空飘起了细雨。孩子们站在校门口,手里拿着我送的笔记本和铅笔,眼神中满是不舍。一个男孩用方言说:“老师,你走后,我们还会学语文吗?”我蹲下身,摸了摸他的头,笑着说:“只要你们愿意学,我就一直在这里。”雨滴打在教室的瓦片上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我回望那座小村庄,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。三下乡的课堂,不仅让我教授了知识,更让我学会了倾听和理解。那些课堂内外的感动瞬间,像稻田里的萤火虫,虽微小却照亮了我前行的路。我明白了,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改变多少人的命运,而在于点燃一颗颗渴望知识的心。而这份感动,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里,如同那年夏天的蝉鸣,如同孩子们画在课本上的小兔子,如同雨中飘扬的语文课本,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片段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青年之声 三下乡视频
上一篇:我先來 骂爹骂娘的孩子怎么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