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幽默说说 > 早安说说 > 本文内容

关于古诗的作文 关于古诗的周记

发布时间:2025-10-03 21:00:01源自:http://www.yxinns.com作者:QQ签名阅读(208)

关于古诗的作文(通用75篇),关于古诗的作文(精选68篇),古诗的作文14篇,有关古诗词的作文(通用58篇)

**古诗作文**

**题记**

月光如水,流淌在千年的诗行间,照亮了人间的悲欢离合,也映照出文人的精神世界。

**引言**

古诗,是中华文明的瑰宝,是诗人用最精炼的语言描绘世间万象的结晶。它不似现代散文的铺陈,也不如小说的跌宕起伏,却以凝练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,成为跨越时空的永恒之美。从“床前明月光”到“明月几时有”,月的意象贯穿古今,承载着诗人对自然的敬畏、对人生的思考,以及对理想的追寻。古诗中的月,既是客观的自然景象,也是主观情感的寄托,更是文化精神的象征。

**本论1**

古诗中的月,常与离愁别绪相伴。李白的《静夜思》中,“明月光”照着游子的乡愁,将游子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凝练成一句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。月在这里是情感的载体,是游子心中最柔软的牵挂。苏轼的《水调歌头》中,“明月几时有”不仅是对月亮的疑问,更是对亲人团聚的渴望。他借月抒怀,将个人的惆怅升华为对人类共同情感的思考,让月亮成为连接天人、沟通亲情的桥梁。古诗中的月,往往在静谧中透出深沉,以无声的光辉唤起内心的波澜。

**本论2**

古诗中的月,也常与壮志豪情相融。王昌龄的《出塞》中,“明月汉时关”将边塞的苍凉与历史的厚重融为一体,月光洒在关隘上,仿佛诉说着千年的征战与家国情怀。杜甫的《望岳》中,“会当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”虽未直接写月,但诗人以山的意象隐喻人生追求,与月的意象异曲同工,皆体现对理想的执着。张九龄的《望月怀远》中,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”将月的光辉与时空的距离结合,表达对远方亲人的牵挂,同时也暗含对人生无常的感慨。古诗中的月,既是自然的风景,也是情感的纽带,更是精神的寄托。

**结论**

古诗中的月,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,它不仅是诗人笔下的意象,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。月的圆缺映照着人生的起落,月的清辉浸润着文人的灵魂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古诗中的月依然能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,让我们在喧嚣中静心,在浮躁中沉淀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对美的追求、对情感的表达、对精神的寄托,始终是人类共同的渴望。古诗中的月,是永恒的诗眼,是文化的灯塔,照亮我们前行的路。

**场景**

那年,我第一次接触到古诗,是在一个秋夜。窗外的月光洒在书桌上,照亮了泛黄的诗卷。那时的我,对古诗的意境尚不理解,只是被那些优美的字句吸引。后来,我渐渐明白,古诗中的月,是诗人情感的寄托,是文化的缩影。

**初遇**

那年,我第一次读到“床前明月光”,便被那句诗深深打动。月光洒在床前,如同一池清泉,将游子的孤独与乡愁凝练成一句简单的疑问。我仿佛看见了李白在异乡的夜晚,抬头望月,低头思乡,那种深切的情感让我久久不能忘怀。从那时起,我对古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开始在月光下细细品味那些诗行。

**波折**

然而,古诗的学习并非一帆风顺。起初,我只关注诗句的表面意思,忽略了其中的深意。直到某一天,我读到“明月几时有”,才意识到月的意象背后隐藏着诗人对人生的思考。苏轼在中秋之夜,望着圆月,写下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将个人的离愁升华为对人类共同情感的关怀。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古诗,不再局限于字句的解读,而是尝试理解诗人的心境与时代背景。

**顿悟**

在一次古诗赏析课上,老师引导我们分析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”这句诗。我突然明白,月的意象不仅是自然景象,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。张九龄在远望中,借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,同时也暗含对人生无常的感慨。这让我意识到,古诗中的月,是诗人与读者之间的情感纽带,是跨越时空的共鸣。从此,我开始用心感受古诗的意境,体会其中的深意。

**余韵**

如今,每当我读到古诗中的月,心中总会泛起涟漪。月的光辉洒在字里行间,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。它让我明白,古诗不仅是语言的艺术,更是心灵的对话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古诗中的月依然能给予我们宁静与思考,让我们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归属。

**起兴**

古诗中的月,是诗人情感的寄托,是文化的象征。它以最简单的意象,承载着最深沉的情感,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**层染1**

在古诗中,月的意象常常与离别相伴。李商隐的《夜雨寄北》中,“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”将月与夜雨结合,表达对亲人的思念。月光洒在窗前,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伤感。而在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中,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将月与自然的宁静结合,展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月的意象在古诗中千变万化,但始终围绕着人的情感展开。

**层染2**

月的意象也常常与壮志豪情相融。李白的《将进酒》中,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虽未直接写月,但诗人豪迈的情怀与月的光辉相得益彰。而在曹操的《观沧海》中,“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”将月与大海结合,表达对天地的敬畏。月的光辉不仅照亮了诗人的心灵,也照亮了历史的长河。

**层染3**

月的意象更是诗人精神的寄托。陶渊明的《饮酒》中,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将月与田园生活的宁静结合,展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。而在张继的《枫桥夜泊》中,“月落乌啼霜满天”将月与秋夜的孤寂结合,表达对人生的感慨。月的意象在古诗中不断延伸,从自然景象到情感表达,再到精神追求,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。

**点睛**

古诗中的月,是诗人情感的载体,是文化的象征,更是精神的寄托。它跨越千年,依然在打动着后人的心灵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古诗中的月依然能给予我们宁静与思考,让我们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归属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对美的追求、对情感的表达、对精神的寄托,始终是人类共同的渴望。古诗中的月,是永恒的诗眼,是文化的灯塔,照亮我们前行的路。

欢迎分享转载→ 关于古诗的作文 关于古诗的周记

用户评论

© 2013-2018 - QQ签名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17268号-9收藏本站 - 网站地图 - 关于本站 - 网站公告 - 合作申请

闽ICP备2021017268号-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