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发表说说 > 释然说说 > 本文内容

当一块石头有了愿望读后感

发布时间:2025-08-31 11:00:01源自:http://www.yxinns.com作者:QQ签名阅读(188)

当一块石头有了愿望

**题记**

愿望是心灵的火种,照亮现实的荒原。

**引言**

《当一块石头有了愿望》是一本充满哲思的童话书,它用看似平凡的石头作为主角,讲述了一个关于梦想与生命意义的寓言。石头本是沉默的无机物,却因拥有愿望而焕发生命力,这种想象让人不禁思考:愿望究竟是人类特有的情感,还是所有生命体都可能具备的精神力量?作为读者,我被书中“愿望”这一主题深深触动,它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诠释,更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深层命题。

**本论1**

愿望与现实的辩证关系,是人类文明永恒的课题。书中石头的愿望从“成为雕像”到“成为河流”,看似荒诞的转变实则暗合现实与理想的互动规律。张衡在汉代以“观天象、察地理”为志,终成“浑天仪”之父,他用一生践行愿望,却在临终前留下“人生在世,当以天下为己任”的箴言,这正是愿望与现实辩证统一的典范。古希腊神话中,伊卡洛斯因渴望飞向太阳而坠落,但正是这种“不切实际”的愿望,才让人类不断突破认知边界。正如敦煌壁画修复师用数十年时间复原千年壁画,他们并非追求虚无缥缈的幻想,而是以对历史的敬畏为愿望,让尘封的文明在现实世界中重现光辉。

**本论2**

愿望的实现需要智慧与勇气的双重支撑。书中石头在愿望实现过程中经历了从“被雕刻”到“被遗弃”的波折,恰如人类在追梦路上的困境。苏轼在黄州贬谪期间,将“大江东去”的豪迈愿望化为《念奴娇》的千古绝唱,他在逆境中以豁达之姿守护理想,最终让愿望超越了时空限制。陶渊明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愿望,让他选择归隐田园,但这种选择并非消极逃避,而是以“采菊东篱下”的诗意重构人生价值。当代青年在追逐梦想时,更需要这种智慧:如“天眼之父”南仁东,他用22年时间将“建造望远镜”的愿望变为现实,却在过程中不断调整方案,最终让“中国天眼”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里程碑。

**结论**

愿望如同种子,需要现实的土壤才能生长。书中石头最终融入河流,化作新的生命形态,这启示我们:真正的愿望不应是固守原状的执念,而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蜕变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既要像张衡那样以科学精神践行理想,也要像敦煌修复师那样以工匠精神守护文化传承。更应如苏轼般在困境中坚守信念,如陶渊明般在选择中重塑价值。当我们将愿望融入现实的长河,便能如书中石头般,在时代的激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,让平凡的生命因愿望而闪耀不凡的光芒。

(全文共1510字)

欢迎分享转载→ 当一块石头有了愿望读后感

用户评论

© 2013-2018 - QQ签名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17268号-9收藏本站 - 网站地图 - 关于本站 - 网站公告 - 合作申请

闽ICP备2021017268号-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