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发表说说 > 励志格言 > 本文内容

窃读记教学反思

发布时间:2025-09-03 15:40:02源自:http://www.yxinns.com作者:QQ签名阅读(133)

窃读记教学反思

**场景**

那天清晨,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洒在讲台上,粉笔灰在光束中缓缓飘动。我站在黑板前,手里握着《窃读记》的教案,心中却翻涌着不安。这是一篇描写学生偷偷读书的散文,但作为教师,我却在备课时陷入困惑:如何让这篇充满生活气息的文章在课堂上焕发生命力?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喧闹声仿佛在提醒我,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课堂纪律的矛盾,正像文中那个藏在角落的“我”,在渴望与约束之间挣扎。空气中弥漫着油墨味和粉笔的清香,而我的思绪却像被风吹散的纸片,飘向了那个遥远的午后——当我在图书馆偷偷翻阅《城南旧事》时,书页间透出的光斑与窗外的梧桐树影,曾让我感受到文字的力量。

**初遇**

第一次接触《窃读记》是在初一的语文课上。那年冬天,教室暖气不足,我的手指冻得通红,却仍盯着课本上那句“我很快乐,也很惧怕”。快乐源于对知识的渴望,惧怕则是对老师巡视的紧张。我偷偷翻开课本,用课本遮住眼睛,假装在认真听讲,却在字里行间捕捉到林海音笔下那个瘦小身影的孤独与倔强。那时的我,只是单纯地被文中“我”在书店读书的场景打动,却未曾意识到,这篇课文背后藏着教育的深意。后来,我被老师发现,慌忙合上书本,心跳如擂鼓,脸上却泛起红晕。那一刻,我仿佛看见了文中那个躲在大人之间读书的女孩,她的羞涩与执着,与我如出一辙。

**波折**

教学反思始于一次公开课。那天,我设计了“角色扮演”环节,让学生分组表演“窃读记”中女孩与书店老板的互动。然而,课堂却出现了意外:一名学生在表演时大声朗读,打破了“窃读”的隐秘感,其他同学哄笑起来。我感到尴尬,却也意识到,学生们对“窃读”这一行为的误解可能源于对课文内涵的浅尝辄止。课后,我翻阅了教学资料,发现许多教师将这篇课文简单归为“珍惜读书”的主题,却忽略了文中对社会现实的批判。比如,林海音提到“书摊上的书,往往被雨水打湿”,暗示了教育资源的匮乏;而“我”在书店读书时,老板的冷漠与女孩的卑微,更折射出知识与权力的不对等。这些细节让我感到震惊,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。

**顿悟**

那次公开课后,我决定调整教学策略。第二天,我提前来到教室,将《窃读记》的课文投影在屏幕上,并播放了林海音在书店读书的视频片段。画面中,女孩踮起脚尖、小心翼翼地翻阅书籍,与视频里我看到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:如今的学生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,却对“窃读”缺乏共鸣。我让学生们闭上眼睛,想象自己是那个瘦小的身影,耳边是书店的喧嚣,手中是被雨水打湿的书页。当他们睁开眼睛时,有人低声说:“原来‘窃读’是一种无奈的坚持。”那一刻,我明白了,教学反思不仅是对教学方法的改进,更是对文本深层意义的挖掘。

**余韵**

如今,我仍时常回想起那个清晨的场景。阳光依旧透过玻璃窗洒在讲台上,但我的心境已悄然改变。《窃读记》不再只是关于偷读书的回忆,而成为一面镜子,映照出教育的现状与未来的可能。我开始在课堂上引入更多现实案例,比如山区孩子借书的艰辛,或城市学生沉迷电子游戏的对比。这些故事让孩子们明白,知识的获取从来不是简单的“快乐”或“惧怕”,而是需要勇气与智慧的抉择。而作为教师,我的反思也延伸到了更广阔的领域:如何让课堂成为激发思考的场域,而非灌输知识的容器?或许,答案就藏在那本书页间的光影里,藏在每个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神中。

**教学反思**

在教学中,我逐渐意识到,“窃读”不仅是学生的行为,更是教师的责任。我们应当像林海音一样,用敏锐的目光发现文字背后的社会真相,用真诚的态度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意义。每一次课堂的波折,都是成长的契机;每一次反思的顿悟,都是教育的升华。未来的教学路上,我愿与学生一同在文字的光影中探寻真相,在知识的微尘里发现世界的辽阔。

欢迎分享转载→ 窃读记教学反思

用户评论

© 2013-2018 - QQ签名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17268号-9收藏本站 - 网站地图 - 关于本站 - 网站公告 - 合作申请

闽ICP备2021017268号-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