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9-03 08:00:01源自:http://www.yxinns.com作者:QQ签名阅读(185)
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合集,受戒中小学读后感,受戒读后感,受戒读后感(通用13篇)
**受戒读后感**
**题记**
戒律是约束,也是自由的起点。
**引言**
《受戒》是汪曾祺先生一篇充满人性温度与生活哲思的短篇小说。它以极简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寺庙中接受戒律的过程,却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对生命、信仰与人性的深刻叩问。读完这篇作品,我仿佛触摸到了一种超越宗教仪式的精神力量——“受戒”不仅是对规则的遵守,更是对内心世界的审视与重塑。它让我思考: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,我们是否也需要一场“受戒”来涤荡浮躁,回归本真?
**本论1:戒律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意义**
“受戒”在小说中是一场庄重的仪式,但汪曾祺并未将其渲染为宗教的神圣性,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,将这一过程转化为对人性的观察。主人公在寺庙中与师父的对话,看似平淡,却暗含深意。师父说:“戒律是给你看的,不是给人守的。”这句话像一记重锤,击碎了人们对戒律的刻板印象。在传统认知中,戒律往往被视为束缚自由的枷锁,但汪曾祺却揭示了其更深层的价值:戒律并非对人的压制,而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秩序的追求。
例如,小说中描写主人公受戒时的细节——他跪在蒲团上,反复诵读戒条,手指在经文中摩挲,眼神却逐渐从迷茫转为坚定。这种转变并非源于外在的强制,而是内心的觉醒。戒律的条文看似繁复,实则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人的欲望与弱点。当主人公在戒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,他开始理解:真正的修行,不是逃避尘世,而是直面内心,用规则约束自己的浮躁,从而获得精神的安宁。这种对戒律的重新诠释,让读者意识到,戒律的外在形式背后,是人性的自我救赎。
此外,小说中师父与主人公的互动也令人动容。师父并未用说教的方式灌输戒律,而是通过日常的琐事,如挑水、扫地、念佛,让主人公在行动中体会戒律的意义。这种“身教重于言教”的方式,恰似现代社会中我们对“规则”的理解:真正的规则,不在于条文的严苛,而在于实践的坚持。正如《论语》中所言: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;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戒律的终极目的,是让人在遵守中培养尊严,而非在惩罚中丧失自我。
**本论2:受戒的现实映照与精神超越**
汪曾祺的《受戒》不仅是一篇宗教故事,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。在当今社会,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某种形式的“受戒”——或许是学业上的自律,或许是职场中的规则,或许是道德层面的约束。这些“戒律”看似冰冷,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的行为与价值观。
例如,一个学生在面对考试压力时,可能会选择熬夜刷题,但这种“放纵”实则是对自我要求的逃避。而真正的“受戒”则是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,用规律的生活代替无序的焦虑。这种转变需要勇气,也需要智慧。正如小说中主人公在受戒后,逐渐从混沌走向清晰,我们也在现实的磨砺中,学会用戒律来规范自己的生活。
然而,受戒的意义远不止于此。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超越。在小说中,主人公最终并未成为传统意义上的“高僧”,而是选择回归世俗,与心爱的人共度平凡人生。这一结局看似违背了宗教的教义,却恰恰体现了戒律的真正价值:它不是让人脱离尘世,而是让人在尘世中找到内心的平静。正如禅宗所言:“烦恼即菩提”,戒律的意义在于让人在约束中体悟自由,在规矩中寻找真谛。
这种精神超越,也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中人们对“成功”的追求。许多人将成功定义为财富、地位或名誉,却忽略了内心的充实。而“受戒”则提醒我们:真正的成功,或许是在规则中坚守初心,在平凡中实现自我。正如作家余华在《活着》中写道:“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,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。”受戒的深层含义,正是让人在生活的琐碎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与方向。
**结论**
《受戒》让我明白,戒律并非冰冷的条条框框,而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自我的约束。它像一盏明灯,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,也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门。在现代社会中,我们或许不需要进入寺庙受戒,但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套属于自己的“戒律”——它可以是自律、责任,或是对理想的坚守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清醒,在纷繁的生活中找到平衡。
读完这篇小说,我仿佛听到了一种无声的召唤:让我们在规则中成长,在约束中自由。这或许就是“受戒”的终极意义——不是为了成为谁,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受戒读后感 曾国藩血祭读后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