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8-25 19:00:01源自:http://www.yxinns.com作者:QQ签名阅读(203)
**八佰观后感**
**题记**
“八佰”不仅是数字,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,是无数英雄用血肉铸就的信仰。
**引言**
当《八佰》的片名在屏幕上亮起时,我仿佛被拉回了1937年的上海四行仓库。这部电影以抗日战争为背景,讲述了“八百壮士”在淞沪会战末期坚守仓库、抗击日军的悲壮故事。它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再现,更是一场对人性、信仰与牺牲的深刻叩问。影片中,战士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责任,什么是尊严,也让我重新思考了“英雄”二字的分量。
**场景**
那天晚上,我坐在电影院的座位上,灯光昏暗,屏幕上的画面却格外刺眼。镜头缓缓推进,四行仓库的砖墙在战火中斑驳,硝烟弥漫的空气中飘荡着绝望与希望。观众席上,有人低声啜泣,有人紧握座椅的扶手,而我则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紧紧攫住,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。影片以黑白画面开场,却在关键时刻用红色点缀,象征着鲜血与信仰的交织。这种视觉冲击让我意识到,历史从未远去,它就在我们心中。
**初遇**
故事从四行仓库的防御战开始。八百名士兵被临时编入“八百壮士”的称号,他们面对的是装备精良、人数众多的日军。仓库内,士兵们在弹药即将耗尽时,用沙袋堆砌防线,用身体堵住枪眼。镜头中,谢晋元将军站在高处,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,仿佛在与敌人对峙,又仿佛在与命运抗争。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,但更让我震撼的是士兵们在绝境中迸发的勇气。他们用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,用信念点燃希望的火种。
**波折**
然而,战斗并非一帆风顺。日军的进攻一波接一波,仓库的防御逐渐崩溃。士兵们在弹药不足、援军迟迟未至的情况下,被迫用简陋的武器与敌人周旋。镜头中,一个年轻的士兵在战斗中负伤,却依然坚持射击,他的眼神里闪烁着对家人的牵挂与对祖国的忠诚。与此同时,仓库外的上海市民在战火中夹道送行,他们用歌声、用鼓声、用泪水为战士们送别。这种双线交织的叙事让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。
**顿悟**
在战斗的高潮处,谢晋元与日军的对峙成为影片的转折点。他站在仓库的天台上,面对敌人的挑衅,用一句“我们是中国人,我们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土地上”震撼了所有人。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剑,刺破了战争的迷雾,让我明白:真正的英雄,不是在和平年代的高谈阔论,而是在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。士兵们用鲜血换来了尊严,而市民们用歌声换来了希望。这种情感的升华让我对“八百壮士”有了更深的理解,他们不仅是战士,更是民族的脊梁。
**余韵**
影片的最后,八百壮士的牺牲被铭记,而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。当镜头转向今天的上海,高楼林立,车水马龙,但四行仓库的遗址依然静静地伫立,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屈的历史。我意识到,历史不是冰冷的数字,而是鲜活的记忆,是无数人用生命书写的篇章。这部电影让我明白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信仰与责任始终是人类文明的基石。
**结语**
《八佰》不仅是一部电影,更是一面镜子,照见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。它让我在泪水中铭记,也在震撼中成长。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去,但八百壮士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我们。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英雄,是那些在绝境中依然坚守信念的人,是那些用鲜血浇筑民族尊严的人。而我们,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更应以他们为榜样,在和平年代书写属于自己的责任与担当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八佰观后感